关于中秋的散文:月光下的团圆与思念

中秋月色中的文人情怀

“月到中秋分外明”——这句古话不知勾起几许人的情思。从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迈,到李白”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再到张若虚笔下”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壮阔,中秋的月亮总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为什么一轮明月能引发如此多的感慨?或许由于它承载了太多中国人的情感密码。

在这些关于中秋的散文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天然景观,更是一代代人情感的投射。月亮像一面镜子,照见游子的乡愁、恋人的相思、家人的牵挂。当代作家曹英柱在散文中回忆童年中秋,那些与父母共度的夜晚,月光下听母亲讲故事的温馨场景,不正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吗?

记忆中的中秋味道

说起中秋,最先浮现在脑海的是什么?对我而言,是小时候那一碗热气腾腾的冬瓜炖肉。那时候物质匮乏,中秋能吃上一顿肉就是莫大的快乐。父母会把最好的部分留给远在他乡的子女,这种无言的牵挂,不正体现了中秋最本质的意义——团圆与思念?

月饼的滋味也格外特别。五仁、豆沙、青红丝…每种馅料都承载着不同的记忆。记得母亲总会说:”晚上吃多了肚子会疼”,接着悄悄把剩下的月饼收起来,留给不在身边的姐姐。现在的月饼琳琅满目,包装精细,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少了那份期待,还是少了分享的喜悦?

他乡明月同样圆

长大后的中秋,往往是在异乡度过的。第一次在外过中秋是什么感受?曹英柱在散文中描述了他大学时代在重庆的中秋经历。山城的月色因灯火而暗淡,但学生家长的桂花酒、糍粑和麻饼却温暖了一个游子的心。这不正是中秋的魅力所在吗?即使身在异乡,也能因他人的善意而感受到节日的温度。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这句词道出了游子的心境。随着时刻推移,他乡也会成为第二故乡。在单位宿舍与室友把酒言欢,成家后与妻儿共赏明月,每个阶段的中秋都有不同的滋味。重要的是,我们始终保持着对团圆的向往和对亲人的牵挂。

月光永驻人间情

中秋的月亮每年都会如约而至,而我们的人生却在不断变迁。从童年时在父母膝下听故事,到青春时期在异乡思念家乡,再到中年时与自己的小家庭共度佳节,每个中秋都记录着生活的轨迹。

关于中秋的散文之因此动人,正是由于它捕捉了这些平凡而珍贵的瞬间。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大众对团圆的渴望、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正如曹英柱在文中所说:”故乡的月里有母亲温暖的怀抱,中秋的月里有亲人的情思。”

这个中秋,不妨放下手机,与家人一起赏月、品茶、聊天。或者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道一声”中秋高兴”。由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最珍贵的往往是最简单的陪伴与问候。月光千年不变,而人间真情,永远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书写。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