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干完活才让我学作业?家长减负呼声再起

家长成”校园义工”:自愿还是无奈?

“孩子上了学,我成了小工”——这句话道出了几许家长的心声?从清冰雪到批作业,从手职业业到运动会表演,家长们的时刻被切割成碎片。就像哈尔滨杨女士的经历:孩子每天进修到深夜,家长还得帮忙完成网上竞赛答题,甚至要四处搜索连大人都不会的题目。这种”爸爸干完活才让我学作业”的现象,真的合理吗?

2020年太原市教育局曾明确规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不得指派家长参与本该由师生完成的事宜。但现实中,家长们的”义工”身份似乎从未改变。张先生回忆学校建设冰雪游乐场时,大部分职业都落在了家长肩上,而孩子们只是象征性参与。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方式,到底在培养谁的能力?

作业批改变”家考”:三代人的教育困局

哈尔滨刘先生一家四代的经历令人唏嘘:从爷爷帮改作文获奖,到孙子面临同样的作业批改要求,教育似乎陷入了循环。更无奈的是孙女士这样的家长——初中文化的她为了女儿能完成作业,竟”被迫”租教室办班,一办就是十年。

小学老师李阿姨坦言:”让家长参与本是督促孩子进修,但现在有些变味了。”确实,当批改作业变成家长间的”学历比拼”,当手工课作品沦为家长们的”才艺大赛”,教育的初衷早已偏离。就像牡丹江家长的经历:花几百元买科技作品改装参赛,竟获得一等奖——这样的”教育成果”,对孩子真的有价格吗?

减负新政下:家长什么时候能”下班”?

运动会上家长方队的锣鼓表演,班级群里接龙式的点赞转发…这些看似热闹的场景背后,是无数疲惫的身影。青岛某校运动会解说词写道:”家长参加让孩子特别有面子”——但用家长的汗水换来的”面子”,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减负政策,为何难以落地?或许正如家长们所说:这些”自愿劳动”背后,是不敢拒绝的无奈。当”爸爸干完活才让我学作业”成为常态,我们是否该重新思索家校责任的边界?教育不该是家长的”第二职场”,而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