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演讲:梁任公先生的风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演讲技巧还是人物形象?这个难题困扰着不少语文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王卫涛老师给出了明确答案:重点应该放在”写人记事”上,而非演讲技巧本身。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这篇文章被编入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该单元主题正是”写人记事的散文”。
梁实秋先生通过回忆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实际上是在刻画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形象。那次演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演讲技巧多么高超,而是梁任公先生的人格魅力。试想,如果教学重点放在演讲技巧上,岂不是偏离了编者的意图和文章的本意?
《箜篌引》为何令人难忘?
文章中特别描写了梁任公先生讲解《箜篌引》的动人场景,这个片段为何如此令人难忘?二十年后,当梁实秋在茅津渡看到”黄沙弥漫,黄流滚滚”的景象时,为何会突然想起这个片段?
原来,《箜篌引》讲述的是一位白首狂夫不顾劝阻渡河而亡的悲剧故事。梁启超先生在讲解时倾注了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与梁实秋当时所见景象产生了共鸣。更深层次看,梁任公先生或许是将”戊戌六君子”尤其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壮烈,投射到了这个古老故事中。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梁实秋二十年后依然记忆犹新。
怎样创新教学设计?
对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教学顺序能否创新?王卫涛老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从后往前教,用难题链推进教学。
开头来说可以问学生:”这篇文章是在写演讲还是写人?”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核心是写人。接着让学生找出梁任公先生的特点——”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接着分析这三个特点在文中的具体表现,特别是”有热心肠”这一点,可以通过分析《箜篌引》《桃花扇》等演讲片段来领会。最终探讨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情感态度,以及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这种逆向教学设计打破了常规,却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和主旨。文本解读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教学创新需要教师有勇气突破常规思考。
从一篇课文看教育本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不仅是一篇杰出的散文,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的本质。梁任公先生通过演讲展现的不仅是学问,更是一种灵魂;梁实秋先生记住的不仅是聪明,更是一种人格魅力。同样,我们今天教学这篇课文,要传承的也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灵魂和教育情怀。
当我们的学生多年后回想起这堂课时,他们会记住什么?是枯燥的聪明点,还是一位教育者真挚的情感?这才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深思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