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作物熟制? 作物熟制百度百科
作物熟制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作物熟制是指在一定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下,某地一年内能够种植并收获农作物的次数(如一年一熟、两年三熟等)。其核心是依据当地积温(日均温≥10℃的持续期内温度总和)划分,并综合天然条件与人类生产需求确定种植安排。例如,寒温带积温<1600℃,仅能一年一熟,而热带积温>7500℃,可一年三熟。
作物熟制的分类
根据积温和气候区划分,我国作物熟制主要分为下面内容类型:
-
一年一熟
- 区域:寒温带(如黑龙江北部)、中温带(东北平原)、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
- 作物:春小麦、青稞、马铃薯等耐寒作物。
-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 区域:暖温带(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 种植模式: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或春玉米→冬小麦→次年休耕。
-
一年两熟至三熟
- 区域:亚热带(长江流域)、热带(海南、滇南)。
- 模式:双季稻+冬作(油菜/小麦),或三季水稻。
影响作物熟制的主要影响
-
热量条件(积温)
积温是决定熟制的核心影响。例如:- 东北中温带(积温1600–3400℃)一年一熟;
- 亚热带(积温4500–8000℃)可实现多熟。
-
水分与灌溉条件
部分地区虽积温充足,但受降水或灌溉设施限制,实际熟制低于学说值。例如:- 海南省部分区域因水源不足或台风影响,仍以“一年一熟”为主[];
- 埃塞俄比亚干湿季分明,灌溉技术推广前仅湿季种植[]。
-
农业技术与经济影响
- 品种改良、温室技术可延长生长期,提升复种指数;
- 劳动力短缺或经济作物替代(如种植蔬菜、甘蔗)可能减少粮食作物的熟制次数[]。
作物熟制的实际意义
- 资源优化
合理利用光热资源,避免土地闲置。例如华北两年三熟平衡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的种植周期。 - 粮食安全
多熟制可进步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如长江流域双季稻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30%以上。 - 生态适应
青藏高原选择一年一熟的青稞,既适应低温环境,又保障粮食自给。
扩展讨论:学说与实际熟制的差异
- 学说熟制:由积温决定,如热带学说上可一年三熟。
- 实际熟制:受水分、技术、经济等限制,可能低于学说值。例如:
- 海南部分区域因灌溉不足或台风风险,实际仍以单季稻为主[];
- 华北平缘故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地区放弃冬小麦种植,退化为一年一熟。
作物熟制是农业生产的时刻密码,既反映天然条件(积温、降水),又受人类技术干预和经济选择的影响。领会其规律,可优化种植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农业可持续进步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