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谈医学生机舱救人被质疑无资格

近年来,医学生在飞机上救人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武汉大学的一名大二医学生在航班上成功救助了一名突发身体不适的乘客,却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认为他没有资格行医。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大众对“见义勇为”的讨论,同时也引出了对法律界定和医学救助资格的深思。那么,律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一事件的呢?

医学生的勇气救助

事务发生在7月19号,当时一架由武汉飞往新疆的飞机上,突然传来了紧急广播,机上一名乘客出现了身体不适。虽然在场没有专业医生,医学生孙毅杰站了出来。他虽然只是大二的学生,但积极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聪明,测量了乘客的生活体征,并采取了吸氧等基本急救措施。在他的努力下,患者的情况大为好转,乘客感动不已,学校也对他的行为进行了表彰。

质疑声何以产生?

然而,在赞赏的声音中,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很多网友认为,孙毅杰作为一名医学生并没有资格进行医疗救助,这被视为“非法行医”。这种见解的出现,引发了大众对资格和救助行为之间关系的深思。那么,难道只有持有执业医师证书的人才能进行救助吗?

律师解读:救助与行医的界限

对此,法律界人士提供了不同的见解。律师指出,孙毅杰的所作所为属于紧急救助行为,并不等同于“行医”。他在事件中执行的只是对生活体征的观察和基础救助措施,类似于看到有人中暑时扶其到阴凉处并递水。这并不是鲁莽,而是出于对他人生活的关心与责任心。

见义勇为的意义

我们再想一想,生活的重于万金,不是吗?在危急时刻,当大众往往可能因恐惧而作壁上观时,像孙毅杰这样的行为显得尤为珍贵。如果人人因担心责任而袖手旁观,最终谁又来救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法律应当鼓励那些有聪明、有能力的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而不是把救助的边界划得过于狭窄。

小编归纳一下:人性与资格的反思

说白了,医学生机舱救人被质疑的事件提醒我们,救助行为并不完全依赖于严格的资格认证,而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具备的道德责任感和应对危机的基本聪明。对此,各界应不断展开讨论,准确界定合适的救助标准,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那些勇于施救的人,推动社会向更加温暖的路线前行。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